自然正向成果

我們將2024年定位為「生物多樣性落實元年」,具體規劃出生物多樣性保育路徑,並導入自然正向主流化,將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果與利害關係人分享,透過潛移默化,提升社會對自然議題之重視。2024年我們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取得顯著成果包括以下專案:

黑面琵鷺生態保育計畫

  • 專案目的

    黑面琵鷺是全球瀕危物種之一,更於2024年被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出版之「2024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列為「國家易危」等級,而黑面琵鷺是台灣重要的冬季候鳥,每年冬季全世界約有2/3黑面琵鷺會選擇台灣作為渡冬棲息地。有鑑於此,我們攜手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協會,於台南七股協助黑面琵鷺棲息地監控與改善。

  • 專案作為

    AI自動辨識黑面琵鷺監測系統:影像處理準確率達近9成,一年節省約200名調查人力,並能更加即時掌握黑面琵鷺的數量與行為模式。

    AI電子圍籬系統:精準辨識入侵個體(如人或動物),即時通報潛在威脅,平均每月成功通報160次入侵事件,減少頂山社區里民約100名巡守人力。

    AIoT平台建構智慧水情監控系統:協助管理人員更有效率地進行溼地環境水位監測與調節,確保環境條件足以提供黑面琵鷺所需的完整食物鏈,同時預期將提升50%以上的候鳥群聚數量,增加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系統韌性。

百種保育計畫

  • 專案目的

    根據《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統計,台灣有989種維管束植物被列為極危、瀕危或易危等級,然而部分植物之生育地靠近人類活動範圍,且未受保護區法令保護,導致物種棲地因開發而快速消失,為最迫切需要保育之對象。我們因此推動專案,將營運據點轉化未受保護區庇護之受脅植物的保護基地,於各地營運處改善景觀與生態環境,逐年完成100種受脅植物的保育。

  • 專案作為

    台灣原生種瀕危植物保育:2024年選定具有生態池及小型花圃且能見度較高之臺北金山大樓作為示範點,經過環境生態勘查盤點並與專家討論後,並綜合考量受脅程度、在地性文化價值與種植的可行性後,選定葦草蘭、毛當歸、大屯細辛,及方莖金絲桃4種珍稀植物作為保育植物。

    葦草蘭 毛當歸
    大屯細辛 方莖金絲桃

    AIoT即時監控平台:我們以領先的5G通訊及AIoT技術,透過建置感測器與監控攝影機,監控營運據點周遭之植物生長條件,包括溫度、光度、濕度等重要因子,確保植物健康成長,並以自有「千里眼平台」,持續監控植物生長軌跡,透過將科技融入保育工作中,實現即時監測與風險管理理念。

    自然正向理念宣傳:我們辦理員工教育訓練,說明保育物種選擇與養護、保育景觀設計,及AIoT監測設備介紹,培育與鼓勵員工參與植物照護及解說,將植物保育與自然正向理念分享給客戶及在地社群,以推動自然正向主流化。

ESG永續 內容快速連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