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3月份營業收入193.3億元 每股盈餘0.41元 營業收入創近11年同期新高

中華電信公司今日(4/10)公布1143月自結合併營收為193.3億元,營業淨利為40.6億元,稅前淨利為41.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淨利為31.7億元,EBITDA74.1億元,每股盈餘(EPS)0.41元。

中華電信表示,1143月份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5.4%,創下近11年同期新高,主要受惠於資訊與通信技術(ICT)業務強勁的成長動能。在各業務表現方面,隨著機房客戶對設備代管需求持續攀升,帶動網路數據中心(IDC)與雲端服務的經常性營收穩健成長。資安業務則因協助大型連鎖通路業者及銀行業者資安設備維護,營收較去年同期倍數成長。智慧聯網業務方面,受惠於大型BOT智慧建築專案認列,年增率超過50%,展現強勁動能。整體而言,ICT業務營收年增幅接近50%,成為本月營收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此外,核心電信業務亦維持穩健成長。受惠於數位轉型需求,固網寬頻營收年增率達1.9%,其中300Mbps以上的高速用戶數持續增加。行動服務營收亦受惠於升速5G客戶數的穩定成長,以及月租型用戶貢獻的持續提升,呈現穩定上揚趨勢。

累計至20253月,中華電信合併營業收入達558.1億元,營業淨利為125.2億元,稅前淨利為126.9億元,歸屬母公司業主淨利為98.0億元,每股盈餘1.26元。中華電信強調,累計營業淨利、稅前淨利、歸屬母公司業主淨利與每股盈餘皆超越年度財測目標。

MWC 2025世界行動通訊大會3月份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登場,中華電信於會中雙獲國際權威SPEEDTEST®OPENSIGNAL多項大獎;其中,榮獲SPEEDTEST®「連續七年最佳行動網路」、「連續四年台灣5G行動最快網速冠軍」,並獲OPENSIGNAL 七項冠軍殊榮,展現最佳行動涵蓋及最快5G網速的硬實力。簡志誠董事長強調,觀察MWC 2025,衛星通訊興起,而行動通信結合AI將深入各行各業,跨產業互惠共榮、創造價值,中華電信在5G領先的基礎上,結合NTN衛星、IOWN全光化網路及AI等優勢,領先布局6G x AI大未來;中華電信不僅會提升自身能量,也會努力為台灣整體通訊產業帶來正向影響,讓台灣通訊產業在全球市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此外,中華電信本月宣布投資全新海底電纜系統「E2A」,這條全長約12,500 公里的跨太平洋光纖網路由中華電信(CHT)、韓國SK寬頻(SKB)、日本軟銀(SoftBank)及美國威訊電信(Verizon)共同籌建,透過最先進的建造技術,可望大幅提升亞洲與北美之間的數位連接能力。中華電信未來將持續以海纜、光纖及行動通訊、輔以衛星及微波,構成『海、地、星、空』的綿密網路,持續打造互為備援的網路韌性,讓台灣具備亞太資訊彙集中心的優勢地位,吸引更多國際業者進駐台灣,並深化AI賦能及協創服務的能量,滿足客戶多元的需求。

1143月自結合併損益

單位:億元

 

114年度

113年度

YoY%

 

3月份

1-3月份

3月份

1-3月份

3月份

1-3月份

營業收入

193.3

558.1

183.4

549.4

5.4

1.6

營業成本與費用

152.7

432.9

145.0

430.2

5.3

0.6

營業淨利

40.6

125.2

38.4

119.2

5.9

5.0

稅前淨利

41.5

126.9

38.5

119.9

8.0

5.9

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

31.7

98.0

29.8

93.9

6.3

4.3

EBITDA

74.1

225.3

71.3

218.3

3.9

3.2

EPS(元)

0.41

1.26

0.38

1.21

6.3

4.3

註:YOY變動百分比以千元為單位之數字計算;在外流通股數不變下,EPS成長率與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成長率同。

 

聲明

本文件係由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提供,本文件中之資訊或意見並未明示或暗示陳述或保證其具有公正性、準確性、完整性或隨時更新,亦非完全可信賴。文件中之資訊係以發布時點之環境變動為考量,日後亦不可能為反映此時點後之重大發展狀況而更正相關資訊。本公司、轄屬機構、關係人、代表均不就使用(例如疏忽或其他情況)本文件資訊或其內容或其他與本份文件有關資訊所引發之損害負責。

本文件之陳述可能會表達出本公司對未來願景之信心與期望,但這些前瞻性之陳述係建立在若干與本公司營運及超出本公司管控因素外之假設條件上,因此,實際結果與上開前瞻性陳述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本文件之內容,除著作權法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外,其他包括文字敘述、圖片及其他資訊,均受著作權法保護。不得為著作權標的者,任何人均得自由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者,除有合理使用情形外,應取得該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更多文章

返回頂部